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盐场路49号上川嘉园附52号-3室

电话:0931-8168798

电话:0931-8265898

公司动态

Company Dynamic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司动态

如何预防高空抛物事件的发生?

发布时间:2025-5-27

预防高空抛物事件需要从宣传教育、技术监控、制度约束、环境治理、居民自治等多维度入手,形成长效管理机制。以下是具体预防措施:

一、强化宣传教育,提升安全意识

  1. 高频次科普宣传
    • 在小区公告栏、电梯、单元门等显眼位置张贴高空抛物危害警示海报,内容可包含真实案例、法律后果(如《民法典》第 1254 条规定的连带责任)。
    • 利用社区广播、物业公众号、短视频等形式,定期推送高空抛物致死致残案例、科学抛物轨迹模拟动画,直观展示风险。
    • 针对儿童、老人等重点人群,开展亲子安全课堂或入户宣传,强调 “随手抛物 = 蓄意伤害” 的观念。
  2. 法律与道德双重引导
    • 邀请法官、律师开展专题法律讲座,解读《刑法》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中关于高空抛物的量刑标准(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)。
    • 设立文明红黑榜,表彰主动劝阻抛物的居民,曝光查实的抛物行为(隐去隐私信息),通过社区舆论压力强化自律。

二、完善技术监控,消除监管盲区

  1. 全覆盖智能监控系统
    • 在所有高层建筑外墙立面、裙楼顶部、公共道路上方安装仰角高清摄像头,镜头朝向窗户、阳台区域,确保能清晰捕捉抛物轨迹及楼层位置(需注意隐私保护,避免正对室内)。
    • 采用AI 智能分析设备,对监控画面进行实时分析,当检测到物体坠落时自动触发报警,并标注抛物时间、位置,推送至物业值班室。
  2. 技术手段辅助预警
    • 在阳台、窗台等易抛物位置加装红外感应装置,当物体接近边缘时发出警报,提醒住户注意安全。
    • 对老旧小区阳台护栏进行防抛物改造,如加装防护网、向上延伸栏杆高度(建议≥1.1 米),降低小件物品坠落风险。

三、健全管理制度,明确责任边界

  1. 源头管控与准入机制
    • 业主入住时签订《拒绝高空抛物承诺书》,将禁止抛物条款纳入《小区管理规约》,明确违约后果(如罚款、公示、限制物业权益等)。
    • 装修期间加强监管,要求施工方做好建材堆放管理,严禁从窗户吊运材料,对违规行为立即停工并追责。
  2. 网格化巡查与奖惩机制
    • 实行楼栋长制,由物业人员、业主代表担任楼栋长,每日巡查责任楼栋,重点关注阳台杂物堆积、窗户 / 玻璃破损等隐患,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。
    • 设立举报奖励制度,对提供有效抛物证据的居民给予物业费减免、购物卡奖励等,鼓励 “全民监督”。
    • 对查实的抛物者,首次予以书面警告 + 公示,再次违规则联合公安部门处罚,并纳入小区信用黑名单,影响其物业缴费、门禁权限等。

四、优化公共环境,减少抛物诱因

  1. 合理规划高空风险区域
    • 在高层建筑底部设置防护挑檐、绿化带缓冲带,或划定临时禁停区域(如加装警示桩),减少人员、车辆在高风险区域停留。
    • 定期检查外墙瓷砖、空调外机、广告牌等设施的安全性,对松动部件及时加固或更换,避免 “被动抛物”(如墙体脱落)。
  2. 提供便民替代方案
    • 在每层楼梯间或室外设置临时置物架,方便居民放置垃圾、物品,避免因 “图方便” 从阳台丢弃小件物品。
    • 推行定时定点垃圾投放,并在垃圾桶旁设置洗手池、照明设备,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便利性。

五、推动居民自治,构建共治格局

  1. 成立自治监督小组
    • 由热心业主、党员、社区工作者组成高空抛物监督小组,定期开展巡逻、宣传活动,协调邻里纠纷,及时发现潜在风险。
    • 建立业主议事会机制,针对频发抛物区域共同讨论解决方案,如集资加装监控、调整绿化布局等。
  2. 心理疏导与矛盾化解
    • 联合社区心理咨询师,对因家庭矛盾、情绪问题可能引发抛物的居民进行一对一干预,避免极端行为。
    • 通过社区文化活动(如邻里节、亲子运动会)增强居民归属感,减少因冷漠、对立情绪导致的恶意抛物。

六、法律与应急保障

  1. 联动执法部门震慑违法
    • 与派出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,一旦发生抛物事件,物业需在 10 分钟内固定监控证据、保护现场,并协助警方调查。
    • 对难以查明责任人的情况,依据《民法典》启动整栋楼连带补偿程序,倒逼居民相互监督。
  2. 购买公共责任保险
    • 物业需足额投保公共区域责任险,覆盖高空抛物导致的人身伤亡、财产损失,减轻意外事件的经济压力。

总结: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

高空抛物的治理需秉持 “技术防住恶意、教育唤醒良知、制度划清底线” 的原则,通过 “人防 + 技防 + 制度防” 的三重防线,将风险遏制在源头。同时,需注意平衡监管与隐私保护,避免监控设备滥用,通过正向引导和刚性约束相结合,营造安全、文明的社区环境。